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

社區一家幸福電子報:第三十八期---用動感的努力創造感動的幸福






嘉義縣東石鄉塭仔村---當台灣鯛遇上外籍媳婦
【愛幸福雜誌/葉佳慧】

        嘉義縣東石鄉的塭仔村,是「台灣鯛」的主要產地之一,但由於面臨產銷失衡、價格重挫的窘境,一群有著「雞婆」精神的婆婆媽媽們,決定傳承古早的手藝,用自己的雙手,將台灣鯛變身「鯛魚鬆」,走出社區經濟的新未來!

        南台灣豔陽炙熱的照在柏油路上,魚塭水面的馬達啪噠啪噠運轉著,街上居民三三兩兩,不是白髮蒼蒼的阿嬤出來曬衣裳,就是阿公坐在騎樓底下的藤椅上發呆,而年輕的新住民媽媽則是在蚵殼堆中一顆顆挑著蚵⋯。這裡,是嘉義縣東石鄉的塭仔,也是養殖「台灣鯛」的主要產地。

嘉義縣東石鄉塭仔村

        嘉義縣東石鄉的塭仔村是台灣鯛的主要產地之一,村內近九成居民都從事台灣鯛養殖業。留在鄉下的年輕人多屬於較弱勢的族群,外籍配偶的婚嫁比例愈來愈高;而台灣鯛因為價格不穩定、產銷失衡,村裡的媽媽們為了分擔家計,大多只能靠挖蚵肉賺取微薄的薪水,外籍配偶的人際問題、文化融合及產業振興等,都是東石鄉塭仔村未來面臨的挑戰。

       鄉下面對產銷失衡、天災損失、市場與產地價格差異等狀況,討生活的不易,讓年輕人口不斷流失,而外籍配偶人數的逐年提升,卻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。外國媳婦離開故鄉到異地生活,不僅須要重新適應生活,在鄉下地方也毫無工作機會;而他們的孩子甚至還要遭受他人歧視眼光的看待…。

        以上種種,看在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吳淑芳眼中,實在不忍,她不忍看著塭仔村愈來愈式微。雖然吳淑芳是從嘉義朴子市嫁過來的塭仔媳婦,她要讓塭仔變成一個不一樣的漁村,並且輔導外籍配偶有能力協助家計,讓村民們過著更穩定及幸福的生活。

弱勢漁村尋找新契機

        辭去人人欣羨的公職鐵飯碗,吳淑芳和龍崗國小校長討論外配的問題,並結合在農會推廣部工作多年的經驗,他們決定要幫助這群任勞任怨的外籍配偶開闢另一條賺錢的路。於是在塭仔,每個媽媽、阿嬤們都會做的「手工魚鬆」,便成為外籍配偶的新契機。吳淑芳請村內熱心的媽媽們把技術教給外籍媳婦,如此一來,一旦台灣鯛價格下跌或滯銷,媽媽們就可以把台灣鯛製作成魚鬆,替台灣鯛開發出新的加工產品,還能延長保存期限。

        而不含防腐劑、豆粉等添加物的手工魚鬆,更符合現代人對健康飲食的要求,吳淑芳認為,只要打開品牌知名度,將來的銷售不成問題。

文化融合的風味產品

        製作手工魚鬆並不是件輕鬆且速成的事。在過去,塭仔媽媽們將剩餘的台灣鯛拿來製作成魚鬆。首先,需把魚鱗刮除,清除魚肚內臟等等,再蒸熟去骨,接下來就是把魚肉炒到鬆,過程中可以加薑、蒜末、五香粉、胡椒等依個人喜好的配方調味。吳淑芳說,今天做的是最傳統的魚鬆口味,外籍配偶如果學會了這項技術,未來也可以融入故鄉的滋味,讓魚鬆變成咖哩魚鬆、香茅魚鬆等口味,傳承塭仔村的手工魚鬆技術,也加入外配的特色,這不但是口味的融合,更是文化的融合,這才是塭仔村未來該走的路。

        吳淑芳原本在「2010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畫」的提案內容,以台灣鯛為主角,希望藉由製作魚鬆的技術,幫助外籍配偶的家庭逐漸脫離貧困。而當時台灣鯛的價格確實不好,再加上八八風災及日本福島核災影響,台灣鯛的價格因此提高,若拿來做成魚鬆,等於提高了魚鬆成本,不符合經濟效益。她靈機一動,想到村裡生產的冬瓜與龍眼乾也有產量過剩與滯銷問題,而現在全台都刮起鳳梨酥熱潮,或許可以利用冬瓜與龍眼乾研發糕餅類食品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這一個想法在社區媽媽們的通力合作下,果然開發出了用麥芽與冬瓜熬煮8小時的香甜冬瓜醬、冬桂醬,冬天時舀一匙和點熱水或紅茶,氣味清香;而冬桂香酥則用冬瓜和桂圓為餡料,做出飽含冬瓜甜蜜滋味與桂圓溫暖香氣的糕餅,並且大受好評,年節前,社區接到不少送禮訂單。吳淑芳說,如何行銷在地產品是鄉下最難克服的問題,希望藉由信義志工的到訪,將塭仔村及村內好吃的魚鬆、冬桂香酥的知名度推廣出去,讓全台各地都知道塭仔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