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

產婆﹙助產士﹚

每位嬰兒的誕生,代表上帝對人類的希望。產婆的接生,更是崇高的工作。早期醫療水準低,嬰兒夭折率高。才有「生過手雞酒香,生無過四片板」的俗諺。
萬人產婆黃呂賽花
早期的朴子市「產婆」界,在北通路開設產房的黃呂賽花,堪稱第一把交椅。據黃呂賽花媳婦劉桂英表示,她在助產士學校畢業後,就協助其婆婆經營產房。早期時代開設產房,是很先進的作法。當時除一間產房外,還有五間休息室,更請四位護士來協助,規模不小,生意也很好。
其婆婆四十多年的產婆生涯,接生的嬰兒在壹萬人以上。還記得,接生的第壹萬名,黃呂賽花特別贈金戒子給產婦。黃呂賽花到七十八歲才退休,到北部含飴弄孫,其後雖有一段時間再重回朴子重操舊業,但已無體力接生,僅能為產婦做檢查而已。
劉桂英在北通路舊址,也曾獨當一面當產婦接生,也有十多年的光陰,其後因婦產科興起,助產士就退位了,產婆幾成歷史名詞。
四十年產婆
朴子市現僅存的產婆不多,現年八十九歲的朴子市衛生所退休助產士,施周靜江堪為代表性人物,民國九十六年曾在「台灣助產士100年」慶祝大會接受表揚,這項表揚台灣地區共有十七位。
施周靜江表示,她在十六歲從公立學校教育後進補習科,三年後畢業就到厚生助產士講習所接受一年的講習。
為什麼會走上產婆這條路呢?她說是因為當時的女孩子婚後,總是待在家中料理家事、帶小孩等,但她的想法卻不同,想出去找份屬於自己的工作,一方面減輕家中經濟負擔、另一方面也可以助人,因此擔任四十年的產婆仍無怨無悔。日據時代的台灣,助產士講習所唸的科目約有產婆學、生理衛生婦產常識,分娩的學識及實習。
講習結束後便由總督府舉行兩階段的檢定考,第一階段是學識,也就是學科考試,通過的人,才能參加第二階段的實地考試,也就是術科考試,在通過兩階段的測試才能取得產婆的資格。而這項檢定考相當不容易,當時全班三十多人,只有十多人通過第一階段檢定,到最後僅施周靜江與另一人取得助產士執照。
施周靜江在二十一歲結婚,也自己開業當產婆。但因太年輕,產婦不相信她的技術而生意清淡。二十五歲時到朴子市衛生所擔任「屬託助產士」,其性質有點像模範助產士,到各地免費幫窮困的人家接生,至於接生費用則由鎮公所支付,到了三十歲那年,衛生所改變編制增加,助產士名額便成為衛生所一員。
迎接新生命誕生是做助產的喜悅
施周靜江在朴子衛生所待了三十年,幫許許多多的孕婦接生,有一點值得驕傲的是從沒有在接生時出問題。過去的最高紀錄一天曾接生七位,平均來說一個月少說也有三十多人,最多四、五十多人。以前孕婦生完孩子後,須至衛生所繳接生費用,接生過程使用的藥物、器材則由衛生所提供,如到較偏遠的地方,產婦會提供交通費,至於月俸則由衛生所支付。
施周靜江很高興的說,當助產士每次接生成功後,總有一份喜悅,因為又有新生命的誕生,主人家也會很感激。其中有位侯姓醫學院的學生還特地前來感謝,表示因在好時辰接生才有機會考上,而這位學生目前也在高雄市開設婦產科。 
施周靜江回憶在以往的社會中,產婆是有相當的地位。因為婦女生育都靠產婆,而且那時代民風保守,孕婦不願讓男醫生接生,幫人接生的重任就落在產婆身上。但如今護理學校及醫學院不少,也培育許多產科人才,婦產科也處處可見,產婆將成為歷史名詞,將慢慢消失於人們的記憶中。